电脑端 电脑端

电脑端

轮播图 轮播图

轮播图

徐东树:中国工艺传统产业的缺陷、优势与前景

摘要:2016年6月2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东树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6讲堂为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寿山石雕培训班的学员

2016年6月2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东树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6讲堂为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寿山石雕培训班的学员

摘要:2016年6月2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东树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6讲堂为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寿山石雕培训班的学员

        2016年6月2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东树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6讲堂为“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寿山石雕培训班”的学员们做了一场名为《中国工艺传统产业的缺陷、优势与前景》的专题讲座。
 
  -- 传统是复数,文化有分层 --
 
  东树教授从几个不同分层的文化入手,不管是“大传统”与“小传统”,“雅文化”与“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下其界限慢慢模糊,其中突出问题表现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而德国汉学家顾彬坚持把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作严格区分、大众艺术与大众文化进行区分的思考很有启发性。
 
  他(顾彬)提醒我们不要在全球化时代古今中外并置、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文化情境中迷失了价值与标准的区分。
 
  以此表明,我们在对待文化时,必须要坚持有差异的价值标准,并以此为背景引出本次讲座的重点:当代工艺之困境、优势与前景。
 
  要找到当代工艺之困境,首先要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所谓“衰世出诗人,盛世成工艺”,工艺的兴盛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紧密相关。因为,相对于诗歌,手艺是对物质条件依赖程度很高的一门艺术。1946-1966年是近现代美术史与工艺史最重要的一段时期,49年建国以后,一直到文革前这段时期,17年的安定社会成为工艺成长的摇篮。我们暂时从一位从新中国时期成长起来、有一定代表性的寿山石雕艺人林亨云为例,来说说这段历史的成就。
林亨云从艺一生就是一段雕刻技艺“精益求精”的历程:
 
  -- 早年刻苦求精 --
 
  在新中国初期接受外贸定制的工艺生产中,林亨云以“一刀就是一刀”的高度准确性,每天能够完成2-3寸的木熊四十几个,远远超过别人最高的十几个。1956年,林亨云便获得木雕“名艺人”称号。
 
  1958年成立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为艺人们办了一期雕刻进修班,聘请当地文化艺术界名家任教。已经是名艺人的他认为这是提高自己的“天赐良机”,令他系统学习了素描、速写、解剖等学院体系的专业知识。发明了许多土办法,土素描。同时,他还向文人与学院艺术家求教,并成为他自觉主动的提升修养的方式。宋省予、周荷生、陈子奋都成为他的忘年之交。他盈积宋省予遗弃的画稿有好几箱之多。
 
  -- 中岁转行拓展 --
 
  1970年林亨云从木雕转行石雕,近乎传奇,是一种成熟思考后再次提升的愿望,是基于雕刻艺术提升的内在需要。
 
  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的环境中,他接触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艺人。他发现寿山石雕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其创作的可能性具有高度不确定的特点,每件石头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
 
  A,创作的挑战性更大了。
 
  B,作品也较少能够完全被照抄仿制。
 
  在没有人教他的艰苦自习中,经过十年奋斗,在70年代后期就迎来收获期,有名作《黑熊》《珊瑚鱼》。1979年4月,与当时最有名的一批寿山石雕艺人郭功森、周宝庭、林寿煁、陈敬祥、林发述、林元康、冯久和一起共8人获福建省人们政府“石雕工艺美术师”称号。
 
  -- 晚期硕果累累 --
 
  1992年开始,在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年龄,不断学习与追求的林亨云井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北极熊作品,所使用的都是当时并不值钱的石料,并于1993年12月获得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海底世界》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林亨云的经历与成就,几乎与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步。无论进修、改行、获奖,均借力于行业的力量他才能够不断发展自己与成就自己。林亨云对熊的体态变化的把握,远远超过前辈艺人。在他的刀下,几乎涵盖了我们可以想象的熊的各种姿势与情态,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寿山石雕存在着偏于求技术化之巧的“精益求精”传统,林亨云的艺术追求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尽其所能做到了极致。极尽变化的熊毛雕刻,情态万千的拟人化熊族群像,所有的“好”都是倾尽全力展露无疑的,他不太需要考虑含蓄、曲折与深刻。
 
  依笔者管见,许多杰出手艺人的文化眼界是在一个特定时期有限的行业视域里展开的。行业鼓励的主要针对工艺性雕刻的挖掘,并没有与当代雕塑艺术进行对话,也没有追求更深刻的精英文人艺术的精神境界,而这却是全球化时代的工艺师需要在前辈成就的基础上完成的历史使命。
 
  从传统工艺曾经抵达的文人艺术境界来看,“神、妙、能、逸”四品,当代工艺基本只达能品,很少能入妙品,至于神品与逸品,则极为少见。民国林清卿既能繁花满枝,又能荒寒寂寞的内在艺术张力,还是当代艺人很难触摸的境界。
从当代艺术的文化眼界来看,就动物题材创作的可能性挖掘而言,著名的前卫艺术家邱志杰曾经做过“100个独角兽”的作品,以回应欧洲著名学者艾柯说“独角兽是欧洲特有的文化符号”的文化偏见。其创作所依托文化资源与艺术眼界在深度和广度上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邱志杰深入梳理传统文献中的神话动物资源,并结合中外雕塑艺术的眼界与手法,带领中国美院学生团队设计并制作出了一个“100只独角兽”的想象性木雕作品,每一件都形简意丰、神趣不凡。就动物题材的创作可能性挖掘而言,其抵达的文化深度与广度确实不是手工艺人可以比拟的。
 
  然而从手工艺的角度上来看,邱志杰却也缺少了一点工艺性的深度,他只需要进行有效创意设计就可以进入工艺制作,没有如林亨云式的艺人有专门针对工艺材质形色而因材施艺的匠心。他对工艺少了一些技艺层面的理解,如木材质地、纹理走向对造型的意义。
 
  “工匠精神与传统”不妨描述为一种在特定文化与制度氛围中后天养成的在日常专业工作中呈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与倾向。是一种后天养成的行为惯性。工匠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优点与缺陷的养成,离不开特定文化体制的制约。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与文化分层中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较可能避免大而化之、或一厢情愿的空谈。
 
  不妨说,寿山石雕当前匮乏的不是技艺上的“工匠精神”,而是远为开阔深刻的全球化时代手工艺发展的艺术与创意的“工艺精神”。而这是一个远远超越“手艺”的问题,是一个文化制度如何进行系统建设与优化的问题。反过来,当代艺术常常可见工艺上的匮乏。
 
  -- 中国传统丰富,但遭遇了当代工艺困境 --
 
  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的断裂与缺陷
 
  古典传统由于集权政治的主导,使手工艺奢侈化在文化观念上呈现出来,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我们凝结不出工艺文化代言人,缺乏象日本的柳宗悦那样充满情感、饱含深刻的生活与艺术洞见的工艺思想,也缺乏日本那样的“民艺运动”,能够进行全民文化教育式的传统文化宣传运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主流工艺传承与强化的宫庭传统,不是唐宋及其前代的精髓,而是明清宫庭文化末流过于繁复琐细的传统。
 
  49年到66年的十七年传统的成果单薄:新中国时期计划经济,以出口为主,远离本土日常生活;传统工艺在现代学校教育转化的中断;国家扶持了大量的中等工艺人才,而缺乏精英文化收藏家的介入。
 
  文革之后面对全球化国际市场,革传统之命后,又遭遇电子传媒的全球化,市场化程度太低。品牌(设计、形式)、技术、内容(内涵、功能)都少有竞争力。
 
  当前缺陷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文化内容:与日常生活脱节,少了对传统的理性反省,要么盲目继承,要么盲目革命与创新,比较“无知”。
 
  文化经营:从头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专业人才
 
  技术水平:漆加工的落后,比如漆材料的加工技术,落后日本不只20年。
 
  没有文化品牌意识:比较缺乏悠久传统的美国工业50年“品牌”算年轻,而我们连30年品牌都没有
 
  二、后工业个性化生产与消费的全面冲击
 
  我们先天不足的手工传统还未发育好,却又要面临全球化时代后工业社会手工艺产业的挑战。后工业化个性定制,标准化的个性化生产,日常用物已经彻底工业化,把工艺品挤到了高端奢侈品与艺术品的角落,行业更显微小。同时资讯同质化,导致工艺师与大众的眼界与需求同质化严重。在新的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剧了对工艺美术的冲击。 -- 已见与可见的前景 --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2010年后,上海人均GDP将在国内率先突破1万美元,发达城市已经达到富裕生活水平以上,中国成为了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国。中高端产品需求已经形成,并高速成长。文化产业已经是我国当代经济的新的必然的增长点。其中,手工艺产业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手工艺产业的巨大经济功能:能够提供总就业率15-25%的份额。《中国手工艺的缺陷与前景》(《中国艺术时空》2014.1)
 
  手工艺的成功需要三种能力:跨界合作的必要
 
  完善产业链,参与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是我们时代手工艺的挑战与责任,单兵作战时代已是尾声,系统化竞争时代来临。手工艺者在这个大环境下必须具备“三巧”:巧手艺、巧创意、巧经营,这很难同时让一个人来承担,而需要跨界的团队合作。就这一点邱启敬工作室已经做出了一些有意的开拓和探索。手工艺的产业化不可避免成为主流,完善产业链迫切需要多专业人才分工合作,走向艺术与产业的自觉是当前的趋势,而重建文化精英与杰出手工艺人的合作则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专稿

联系我们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北光明港路6号
热线电话:0591-87506722

邮编:350011

Copyright © 2023 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17099号-1    Powered by S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