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宣传力度,展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和文化魅力,促进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 国家质检总局发文通知,启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的编撰工作,把全国近年批准的1600多种地理标志产品,结集编辑成书。
“地理标志产品——寿山石”,也是其中的一种。
为了拍摄一些寿山石矿脉及寿山溪的新近照片。也为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的寿山石部分编撰提供素材,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组织专家再上寿山。
连绵的春雨,止住了大家的脚步。3月14日好不容易天空湛蓝了两天。我们一行人起个早赶赴寿山村。
在寿山村石农朋友的帮忙下,叫了七辆摩托车,前往寿山溪的下坂下竹弄瀑布。
摩托车奔驰在狭窄的山间小道上,对石农而言,他们经常要去下坂寻觅田黄石,所以如履平地。对笔者而言,因为曾多次坐在他们的后座上去探访寿山的各个坑洞与溪谷,倒觉得是一种快感。而对于我们同行者们,他们有的未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心惊肉跳,捏了一把汗。
在乡间小道上,有的还留有前些天因下雨积的水洼;有的长期受摩托车轮的碾压,现出许多沟沟坎坎;有的还有许多石头,凹凸不平;车子都要避开它们,再加上载着不熟悉的朋友并要保证他们的安全,车子蹦蹦跳跳在所难免的。因而让第一次经历的人感到害怕。
15分钟后,我们到达下竹弄瀑布的上游,还要走一小段陡峭的山路后才到达瀑布之上,而更难的是从瀑布之顶到瀑布之底的十几米落差,由石农踩踏出来不规则的土阶梯难倒了大家,好不容易,大家小心翼翼的扶着岩壁或小树丛来到了溪底下。
抬头向上张望,感到十分失望,笔者20年前为了写《寿山石欣赏》一书,曾两次来到下竹弄瀑布,那时壮观的瀑布却没有了,上头的崖顶上,横着一排一米高的拦水坝,寿山溪流一年多前,被石农改道从右边人为爆破出的岩石口倾泄而下。
一年多以前的下竹弄瀑布
原来大瀑布的崖壁,光溜洁白,如今一滴水都没有。崖底一潭深绿色静水,横长五、六米,进宽三、四米,并竟然有十米之深。潭边安装有一台上海产的电动“多功能提升机”。
年前,合股的石农们把潭水抽干,再把潭底的砂石,装筐后通过提升机提上潭边,再倒入一米长、60cm宽的长方形筛筐。而筛筐的孔径只有0.5cm。真可说是连小砂粒都不放过啊!
据说,有挖出一些田黄石来,多少?合股的石农都封口不说。这可是从来没有抽干过的深潭啊!
现在的下竹弄瀑布
专家们在瀑布下留影
刚才介绍的,从瀑布之顶下来的半山边留有石农休息的小木寮,门口边放着几个,他们使用过的筛筐。
小木寮前放着石农使用过的筛筐
我们在崖下休息,同帮我们带路的石农们座谈。他们说,从下竹弄到结门磹,还有数百米之遥。结门磹是寿山最美丽的溪谷,那里有着两排巨石相间相夹。但现在也没有那么美丽了。因为谷底也被石农们翻了个底朝天。20年前,笔者写得《田黄溯源》一文,曾介绍结门磹是属于寿山村的地界,以往 认为到结门磹为止,就没有田黄石了。
现在石农们穷追不舍,他们从结门磹往下游,又继续翻找了数公里。原来,下游还有些小个子田黄,它们一般只有拇指大小。质地通灵,圆顺,皮薄。这是符合规律的。从寿山溪的源头到结门磹有八公里之遥,再往下数公里,不就更远了吗!一路翻滚,到头来当然越滚越小,越圆顺。能有拇指大小,应该就是十分不易了。
从下竹弄往下游,路是更难行。为了安全,虽然是技艺高超的寿山石农,也不敢载我们往下游走。加之,时间又已过午,只好放弃了,留待下次的机会,再访结门磹吧!
从下竹弄往上,我们溯溪而上。一路上满目苍夷,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石农重新挖掘留下的景象。石农朋友们忽上忽下带着我们崎岖前行。因为不坐摩托车了,路虽难走,大家都觉得没有那么害怕。快到善伯、月尾山了,半山上有一排两间小木寮,有五位石农兄弟正在午休。一上午的劳作,他们都显得疲惫。在他们住的木寮坡地上,看到许多鞭炮的碎屑。那到底是为新年开工而放。还是为庆祝挖到田黄石而燃放呢?
一路上我们看到一些大石头上,叠着二、三块小石头。我们询问这是为什么?向导的石农朋友告诉我们,那是淘宝的石农作的记号。这代表着是他们挖掘的地盘。
到了月尾峰,一条溪流从月尾峰流下,与寿山溪合流,所以这里地名叫“双溪”。
从这往上,就是回龙岗了。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辽阔的白沙滩。当年江依霖大师雕刻的,现珍藏于福州雕刻总厂重达152g的银裹金田黄石【情满西厢】,就是在这片溪田里挖掘而出的。现在这哪里还有白沙滩的影子,也一样是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样是成堆成堆大小不一的砂石堆。
但是不管现在的地表面目状况是如何,有收获就是金。去年寿山石农黄日朝的夫人就在回龙岗挖出一方重达40多克的田黄石。该石圆顺,一半有石皮裹着,质地优良,并且萝卜丝纹清晰。认真审察该田黄石,笔者总觉得,该田黄石是破开的一半。我们希望石农们再找到它的另一半。
去年从回龙岗挖出的田黄石
现在回龙岗的白沙滩已经不存在
从回龙岗再到结门磹,及其下游流域挖出的田黄石,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年我们为下坂的田黄石正名是对的,应该说下坂的田黄石田质最好!
经过迟到的午餐后,我们来到寿山溪的源头“坑头占”。从坑头占往下的上坂,正好遇到了石农章木金等三人在挖掘。他们用锄头挖下砂土石到箩筐上,再倒到边上的土堆上。再用空箩筐滔水倒在刚才挖的砂土石上,经水冲过后,基本上泾渭分明。他们把觉得有用的石头捡起丢在瓦筒里。回家后,再挑捡,再仔细看看有没有上坂田黄石。
上坂田石,由于滚动的距离近,它们一般是棱角多,但是它们与山石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的鉴定专家,高级工艺师林发钟,刚好与石农章木金及另一位在挖砂石的女石农都是朋友,我们就聊了起来。石农章木金说田石就是这么奇怪,与这距离50米,到靠近都成坑山旁,挖出的就是“山石”而不是田石。确实是,吃到坑头水的就是“田石”,吃不到坑头水的就不是“田石”而是“山石”。
挖了半个下午,他们的瓦桶里已经有了一些收获,它们其中又有多少是上坂田黄石呢?我们期望着他们能“挖石成金”。
正在上坂挖掘田黄石的石农们
从上坂往下,就到了大段溪与坑头溪汇聚的小石桥。说来也就是这么奇怪,同样源于高山的大段溪流域,石农就从来没有挖到田黄石。
再顺流而下就到了中坂。一块用两米多篱笆围起来的两亩地,就是“田黄石的最后两亩地”。这些年来石农从来不敢“越雷地半步”,而到其中挖掘。
其实,在“中国寿山石馆”前面的十多亩地中,现在是“寿山石馆花园”,这里挖掘下去,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田黄石”这里应该是更大块的“受保护的中坂田”。
寿山溪流经这里,又与“大洋溪”交汇,大洋溪比大段溪大的多,也不知长多少倍,同样是挖不到“田黄石”。这也说明了,田黄石是由坑头上部的高山矿脉中的石头散落溪谷演变而成的观点是正确的。
经过从下坂溯源而上的考察,沿途与石农的交流,看到从下坂到上坂,石农还在执着的挖掘。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石农总是有的收获。挖掘田黄石历经了数百年。不要说久,也就从笔者参加的“三次探访宝石溪”的这20年,寿山溪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农们仍然那么执着,仍然时有收获。那田黄石,不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吗?!
(郑宗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