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田黄石的生成、分布与真伪考评
陈锡铭 郑宗坦 王一帆
在五光十色的宝彩石世界里,福州寿山田黄石,由于十分罕有,历来都为人们所珍重,有“石中之王”之说。根据实地踏勘与拜访石农,我们谨对田黄石的生成、分布与真伪作一些评述.
田黄石的生成
地质研究表明,几千万年以前,寿山村坑头溪上的高山矿脉,因为地壳运动与大自然的风化、侵袭,部分矿石脱离母体.滚落溪涧。矿石经受溪水的冲刷、翻滚、浸渍,磨光了棱角,洗清了杂质,颜色渐黄,灵性渐生,生成了 田黄的胚胎.沧海桑田,地表上的虚土渐渐堆积,这些胚胎被零星地埋藏在溪谷沙石泥土的底层,静静地躺在大地温柔的怀抱里,开始了冥冥无期的养息与成长的过程.又是多少万年,田黄石质地更纯了,石性更灵了,色泽更加浓艳了;还生成了白的、黄的或者黑的美丽的石皮,为田黄石增添了无限的妩媚。田黄石是大自然造化的尤物,是天地之骄子.
田黄石的产地
寿山溪的上游有两条涓涓清流,源于坑头的坑头溪与从高山西侧流下来的大段溪,在上坂大段汇合后,从寿山村内外洋款款绕过,又与旗山上流下来的大洋溪交汇.里许,溪中一块巨石,两岸顽峰相逼,溪面狭窄,水流湍急.早年这里曾设置水车碓米,留下“碓下”的美名.顺流而下,龙井、九龙一带,山岩跌宕,水声如琴,宛如仙境.至下竹弄.地势突变,深谷断层,瀑布飞流直下数十米,气势十分壮观.而后盘转于下底坪的乱石滩,流出两排巨石对峙的结门磹,弯弯曲曲,进入连江县境.
就是这条寿山溪,从坑头到下游的结门潭,逶迤约8 公里的溪流和溪旁水田,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下,埋藏着珍贵的田黄宝石.人们习惯将田黄产区分为上、中、下3 个坂段,前人将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称为上坂;大段至大洋溪交汇处,称为中坂;此处至碓下,称为下坂.现在寿山石农划分坂段的范围已经扩大.他们将原来的中、下坂合为中坂;从碓下到结门潭,间距最长,划为下坂.结门磹以下极少发现田黄石.
说来奇怪,大段溪与坑头溪,同样源于高山,但只有坑头溪流域出田黄石,大段溪那边的水田或溪底从来找不到田黄石,更不要说大洋溪了.石农都说坑头是“宝穴”,自古寿山就有一句谚语:“吃”到坑头水的有田黄石,“吃”不到坑头水的就没有田黄石.这也说明了,田黄石是由坑头上的高山矿脉中的石块散落溪谷演变而成的观点是正确的.
以往人们都认为中坂所出的田黄石最好,上坂次之,下坂更次。这是因为中坂地段处於村中,开挖方便,确实出过不少好田黄石,所以人们认为中坂田最好.然而,近年上,中坂开采殆尽,石农多往地处偏远、而且条件困难的下坂开采,发现下坂出产的田黄冻石多、格纹少、色泽艳丽.我们详细考察了产地,下坂区域比上、中坂的总和还长.矿石脱离母体散落溪中,滚动得愈远,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与磨炼的时间愈久,格纹与杂质自然愈少,质地与色泽自然愈加精美.石农黄忠亮说:“下坂田色淡,中坂田色黄,下坂田质好.从前下坂就出过好田黄,因为中坂出名,石农就说是中坂田."
田黄石的种类
田黄石按产地可分为上坂田、中坂田、下坂田三类.
田黄石,以黄色居多,称之黄田,还有白田、红田和黑田。红田俗称橘皮红田黄.
黄田的色泽浓淡不同,按色相分为:黄金黄、枇把黄、橘皮黄、鸡油黄、桂花黄、熟栗黄、桐油黄等.
又因石皮的不同,分别命名:黄金皮、银裹金、金裹银、乌鸦皮等.
一些田黄还有不同的特征,分别称之为:硬田、煨红田,寺坪田等.
田黄石的鉴别
田黄石稀罕、神奇而昂贵,故市面上假田黄很多.对于好石者与寿山石商贾来说,能否鉴别田黄石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鉴别田黄石呢?过去的专家学者已经说过很多,这里,也谈谈我们鉴定田黄石的经验,同时例举一些易与田黄石混淆的石种,进行分析比较.
萝卜丝纹、石皮,红筋格是田黄石的三大特征,也是鉴别田黄石的主要依据.但仅仅凭这三条还是不够的。鉴定田黄石要由表及里,先易后难,要从形状、色泽、石皮、萝卜纹、红筋、质地六个方面进行鉴别.
形状 方形的田黄石少见,一般田黄石都保留其天然形状.鉴定时先看其石形是否卵状,如果棱角突出,就可能不是田黄石。鉴定家常常先用手抚摸,看感觉是否圆顺,是否温润.有用其它坑石制成卵形的假田黄石,但形状与表面总有人为的痕迹,不能乱真.
并不是所有的田黄石都呈卵形,有的田黄石棱角也比较明显.在上坂的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就时有棱角.这是因为接近源头,滚动的距离近、磨练的时间短的缘故.还有个别棱角比较明显的田黄石,多是因为这颗田黄石埋藏在地下时因地壳运动而裂开,虽又经过泥土长期的滋养,断面得到再生,但棱角依旧.石农掘到这种田黄石,一定会在附近再仔细挖掘寻找,一般都会找到另一田黄石的断块.他们说“田黄石是活的,会跑.”其实这是田黄石裂开后,又经受多次地动影响而造成的移位.
色泽 田黄石色泽的最大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是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白田,黑田等都带有“黄味”.行家所谓这颗田黄石比较“熟”或比较“老”,就是指色调比较浓、比较深.这也许是这颗田黄石沉睡地下时间比较长吧!那么,颜色较淡的似乎就比较“年轻”了.
田黄石的色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有些田黄石的色调表里一致,有些田黄石则外浓里淡,行家称之为没有“熟透”.
石皮 田黄石大多都有石皮.石皮有不同的色泽和厚、薄,稀皮之分.偶而还有双重皮、三重皮.据石农说,从白砂滩底下挖出的多为“银裹金”田黄石;埋在黄砂土中的田黄石多挂黄皮;而沉睡在黑泥土中的田黄石,“近墨者黑”则多披黑皮,主要出产在中坂水田的底下.有些石种也有石皮,如俗称“鹿目田”的,但石质多不通灵,无萝卜纹,并往往有红色泽透出。
黄色荔枝冻也偶有石皮与萝卜纹,且多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要价极高.但荔枝冻过于通灵艳丽,萝卜纹多较粗,缺乏田黄石的稳重感.
常见到人造的假石皮,用石粉调胶涂在连江黄上,再刻成薄意,仿若真皮。还有人在全裹黑皮的牛蛋黄底面镶嵌田黄石片,胃充乌鸦皮田黄石.近年,有人将有丝纹的黄色寿山石制成卵形,石表凿麻点,泡药水高压加温形成白皮或黑皮,极似银裹金或乌鸦皮田黄石.应仔细辨认.
有否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重要依据,但有的田黄石并没有石皮,就要从其它方面进行认真的观察了 。
萝卜纹 萝卜削去外皮,呈现许多细细的、编织如网的丝纹,叫萝卜纹.肌理隐现萝卜纹,以明显、细腻、均匀为好.如果一点萝卜丝也没有,就不能说是田黄石.
红筋 寿山石的筋格有多种颜色,而田黄石的筋格是红色的,称之“红筋”. 曾见到人工染成的红筋,总有火气,易于识别.前人有“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这是生意话,田黄石无筋无格当然最好.
质地 田黄石质地温润,细腻,富有灵性.
灵性,主要指透明度与情韵.田黄石多微透明,肌理萝卜丝隐现,细细品赏,饶有情趣.色泽纯洁,透明度极强者谓之“通灵”,当属田黄冻,十分稀罕.如果完全不透明.也就看不见萝卜纹,就不是田黄石了.
有些石种的质地与田黄相似
掘性高山与掘性都成坑都常有萝卜纹,但掘性高山石性较松,掘性都成坑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之温润.
前几年所出之“鲎箕石”,与田黄石相似.石贾多混称田黄出售.其实“鲎箕石”也属于掘性高山,质较松,性较燥,外形多不呈卵状.
掘性坑头有萝卜纹,类似田黄,俗称“坑头田”,其肌理有白浑点,萝卜纹乱,与田坑不同.
旧洞善伯的黄色结晶体可与田黄冻比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细小的金属砂点,俗称“金砂地”,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去甚远.清朝时,就有商贾以连江黄假冒田黄贩售,至今不绝.连江黄质粗性硬多裂纹,易于辨认.
此外,还有以数块小田黄石胶合而成的大田黄石,或在粗质田黄石上镶嵌好田黄石块片,刻工掩饰,浑然一体:但质地、色泽总有差异,且纹理不能相接,认真观察不难辨别,
田黄石的艺术加工
田黄石天生丽质,还必须艺术加工,使之珠联璧合,二美并具.田黄石非常珍贵.加工必须十分慎重、上品一定要请高手动刀.田黄石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圆雕和制成方章.田黄石日渐稀少,价格扶摇直上,易金三倍之说早已过时.艺人舍不得将田黄石刻掉,多采用薄意技法加工.石皮是田黄石的重要象征,加工时如何保留并巧妙地利用石皮,令多少名家高手夜不能眠.历代艺坛名家在田黄石小小的艺术天地里.极精微致广大.匠心独运,为寿山石的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